路边买西瓜的大妈,一边挑拣,一边念叨着。
原来,今年是晚立秋!
今年立秋不一般,有几大特点。翻开黄历细看,你会发现,今年立秋集齐了“闰六月立秋、晚立秋、睁眼秋、秋包伏”等特点,这般组合实属少见。
那么,为何今年立秋如此特别?又将对我们的生活、健康、农事带来哪些影响呢?一起来看看。
一、今年立秋不一般1.闰六月立秋
今年的立秋交节时间在公历的8月7日13时52分,农历时间为闰六月十四。
展开剩余84%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,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详细提过,这是由于农历置闰规则而导致的结果。
在古人眼中,这种“闰月秋”打乱了常规的气候节奏,可能引发危机。
2.晚立秋
在民间,判断“早立秋”与“晚立秋”有两个标准:
第一,看月份:农历六月为早,七月为晚。 第二,看时辰:中午12点前为早,之后为晚。今年立秋因在闰六月,按月份似乎可算“早”,也可算晚;但具体时间在13时51分,过午立秋,按时辰则属“晚立秋”。
老话说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,预示着今年立秋后,天气可能仍比较炎热,提醒我们防暑降温不可松懈。
3.睁眼秋
“闭眼秋”主要根据立秋昼夜划分。按照民间的说法,立秋出现在晚上称为“闭眼秋”,立秋出现在白天,称为“睁眼秋”。今年立秋交节时间出现在白天,因此今年属于“睁眼秋”。
民间有“睁眼秋涝不休,闭眼秋收又收”的谚语,认为睁眼秋可能雨水比较多,甚至可能引发洪涝灾害,提醒我们需要注意。(闭眼秋预示年景良好,降雨适中,有利秋收。)
4.秋包伏
三伏天的末伏起始,由“立秋后第一个庚日”决定。立秋后才进入末伏称“秋包伏”;末伏在立秋前开始则为“伏包秋”。今年立秋在8月7日,末伏8月9日才开始,所以今年为“秋包伏”。
老话说“伏包秋凉悠悠,秋包伏热死牛”,“秋包伏热得哭”等,无疑意味着,今年立秋后,高温天气仍旧持续一段时间。
二、需要注意什么?立秋是自然界“阳气始收,阴气渐长”的重要标志。
从今年的立秋特点来看,秋后炎热可能持续一段时间。而地表积蓄的暑热(阳)未散,湿气(阴)渐起,容易形成“外热内湿”、“湿热交蒸”的气候特点,容易损伤人体脾胃。
《黄帝内经》警示: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,此时若贪凉饮冷、过度依赖空调,极易导致“湿邪困脾”,需要注意。
在饮食方面,南方适合“啃秋”,不过西瓜性寒,体质虚寒者勿贪多。北方“贴秋膘”不宜操之过急,避免大鱼大肉加重脾胃负担,可循序渐进增加瘦肉、蛋类、豆制品等优质蛋白。多食百合、银耳、莲藕、梨等滋阴润燥之物。
在农业方面,而“晚立秋+秋包伏”可能带来持续的“秋老虎”,水稻等农作物易遭遇高温热害。
此外,晚立秋意味着作物成熟期可能相应推迟。如果后期冷空气提前南下,遭遇早霜冻,尚未完全成熟的作物将面临严重冻害风险,需要警惕。
如何应对呢?
①灌溉避正午,防叶片灼伤;
②及时清理田边杂草,保证田间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,抑制病害发生。
③根据墒情科学灌溉,既要防伏旱,也要防“秋黄梅”,立秋后的异常多雨天气。
④抓住立秋后湿度可能相对降低的时机(尤其北方),及时晾晒已收获的早秋作物(如瓜果、豆类)或进行“晒秋”储备(如晒辣椒、干菜、菊花等)。
⑤密切关注天气和病虫害动态,及时采取喷药、追肥等措施。对可能晚熟的作物,提前准备防霜预案(如熏烟、覆盖)。
对此,你又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分享,一起探讨~
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