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觉醒来,看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两个大项目又被提上了议程,而且两国领导人还专门到咱们国家来参加活动、推进合作。我一看到这种消息,就觉得特别值得聊一聊,背后的门道可多了去了。这种大型的基建合作,可不只是铺摊子、挖沟修路那么简单,里面藏着的角力和逻辑,既有国家自身的无奈,也有区域甚至全球大势的交错。
先说说印尼的巨型海堤计划。其实关注全球新闻的朋友应该多少听说过,雅加达这座城市,这些年可是一肚子苦水:一到雨季,洪水那是真没完,整个城市纷纷成泽国。而且地下水被抽得太狠,地面还一直在往下塌,放眼全球,能跟雅加达比严重的也没几个。这么说吧,用官方的数据,每年光是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就有十亿美元,部分区域一年能往下陷20多厘米,让人想不出怎么守住家园。
结果呢?你看雅加达不光下沉得厉害,还特别拥堵和污染。车多路堵,空气能叫你看不清前方,老百姓深受其害。这样的环境,谁能住得舒服?就算是经济再活跃,城市问题爆发出来你必须得想办法。
于是,印尼政府下了个狠心,决定迁都。2022年牵头通过法案,准备把国家首都从雅加达搬到婆罗洲的努桑塔拉。说句实在话,国家下这么大决心也是形势所迫——老首都太难救了。而新首都,蓝图说得可漂亮了,绿色、智能、生态一把抓。但纸上画画容易,真要动手就难了:原住民土地要征用,肯定有人不乐意;而且花钱太多,谁来投资也是大问题。之前国外不少大机构都答应投资,后来不少都打退堂鼓,这资金缺口就是老大个麻烦。再说了,世界上新建首都好多例子都不是多成功,比如缅甸的内比都、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、尼日利亚的阿布贾,教训摆在那,现实中想一次搬成也没那么容易。
就这样,迁都的事儿还没眉目,巨型海堤计划又被放到了桌面上。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尼就想过这个方案,先是请了荷兰牛气冲天的水利公司来帮设计,搞出了“加鲁达”造型,既象征国家形象又号称科学合理。2014年还正式开启第一阶段工程,修32公里长的海堤,那架势不小。规划还做了17个人工岛,大海上圈出一片“乌托邦”。
但是,你懂的,这种超级大项目说起来挺轻松,真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。首先,钱不够用,环境影响也很大。人工岛修到一半,闹环保的人就开始反对,有的岛甚至2016年就被迫停工了。其实直到2017年,才有一点复工,之前论证的“加鲁达”造型意义还一直闹得挺大。客观来说,目前项目还是进度奇慢,谁都知道要是真的能按规划作下去,得耗掉无数的力气和钱。
到了今年,印尼新上台的总统普拉博沃又把海堤搬上桌面。内容比以前更现实——不是十几公里,而是一口气规划下来了个五百公里长的超级堤坝,要花八百亿美元,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。这种规模的事情,显然得引进国外资金,单靠本国财政铁定扛不住。所以这次主打“公私合营”,各路资本一块来分蛋糕。印尼总统就是趁着来中国这会,把合作的事跟咱们商量呢,意思很明白,中国基建、投资水平高,地球上就属你们干活最靠谱,咱们能不能一起来把它搞起来?
说透了,印尼也是没啥别的路可走了。光靠迁都治标不治本,老城市还是要防海水倒灌,要保住一大波人的生命财产,谁会不当回事?而且,基建这块他们是真需要外援,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伙伴,有钱有技术又有经验,这两年“一带一路”铺下来,亚洲朋友谁都眼馋。
接下来把视线转到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。咱们常说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其实放到今天的马来西亚,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。马来西亚这国家,西边比东边富,东部地区就包括矗立着大山的彭亨、登嘉楼、吉兰丹,经济发展一直跟不上。怎么办?要连通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,首要的就是交通。只要铁路、公路打通了,物流、人员流动都变活经济才能跑起来。这是国家发展的老理儿了,全世界都一个道理。
所以,“东海岸铁路”这个方案一诞生,就是冲着增强东部经济带的活力来的,而且还是中国企业承建,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中马深度合作的基调。其实2017年就已经正式上马,建设进度那是蹭蹭往前赶,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八成多,离通车只有一步之遥。说给马来西亚带来的变化,那是方方面面的:就业岗位增加了,沿线城镇交通变便捷了,投资环境更好。马来西亚领导人亲自飞北京,和中国这边继续商讨,就是想把铁路线延伸到泰国边界,这等于牵起一条大动脉,不光通国内,还得接东南亚各国,把小区域经济盘活后连接到更大的体系里。
细心的朋友肯定会发现,现在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,就是要和周边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。你能看到,只要你自己国家有发展诉求,有实际基础合作需要,咱们中国就愿意跟你玩。他们也愿意和中国拉手,不管是缺资金还是缺技术,咱们这一块都能为他们补足短板。所以,不管是印尼的海堤项目,还是马来西亚的铁路项目,本质上就是依靠中国参与,全方位提升自己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,提升经济发展后劲。这样看下来,这些国家领导人愿意过来和中国讨论基建大项目,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嘛。
往深里说,东南亚这些大项目,真正展现的其实是区域互联互通的趋势。拿印尼来说,你不保证雅加达的安全,整个国家有多少人、多少财富都泡汤,经济根基不保。马来西亚人口分布不均,东西经济差距大,你不开铁路,资源产业上不去,年轻人往西边流。现在中企走出去参与这些事儿,不是单纯吃工程饭,还要带动资源配置、生产要素流通,这本身就是互利共赢的体现。而且如果马来西亚铁路最后真能连上中泰铁路,甚至和老挝柬埔寨都接起来,中国制造、技术和标准还不是顺理成章的渗透过来?
有人说,这些国家为什么不让欧美来搞?其实答案简单——要么是贵,要么是来不了。欧美搞基建的,价高效率低,还有一堆附加政治条件,东南亚国家又不傻,谁愿意被人牵着鼻子走?而中国出来的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投资,落地那是有速度有质量,合作里少扯淡多做事。这多少年下来了,谁好谁坏,心里都有杆秤。
当然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比如印尼的海堤计划,真的有很大技术难度,环境影响也避免不了。要防止海水倒灌不再让土地沉降,得综合治水治城,这可不是光靠钱和人力能决定的。还有马来西亚铁路,沿线地形复杂、地质多变,控制成本和进度都是大挑战。不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这些年国内复杂环境见多了,修高铁、架大桥、钻隧道啥难题没碰过?只要有正式协议,大概率几年功夫都能干出来。
最重要的是,这些大项目背后体现出的,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战略互信的不断加深。你看这些年,东南亚国家在南海、贸易、产业链上和中国合作的关系只会更紧密。美国虽然一直想拦一拦、拉偏架,但架不住事实胜于雄辩。大家都看得明白,跟着中国玩,搞得定发展、能赚钱养活群众,这才是硬功夫。而且中国输出的不是那种给你下绊子的“合作”,而是真帮着提升你的造血能力。这也是为啥,一到大事关键节点,周边国家领导人都愿意跑来中国,甚至还带着明确的“清单”商谈。
所以,从这一波印尼、马来西亚借大会之机,主动和中国聊高规格的合作,其实说明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变化的复杂大环境下,越来越会抓住真实、靠谱的发展机遇。他们不再把希望全部押在西方阵营身上,而是更现实地评估谁能真帮到自己。这种选择,一方面是自身诉求的必然,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和信誉积累出来的结果。中国的大基建、大市场带来的信任与机会,是其他国家短时间内学不来的优势。
总之,东南亚的基建大项目这一波只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和中国捆在一起。国家之间的合作,归根结底是利益和实用驱动的。你只要看哪国经济蹭蹭上去就明白背后的道理。最后我觉得,对于中国来说,这种互惠共赢的项目越多,我们区域影响力和产业链话语权就越强。而对于印尼和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,有了中国的参与,发展路子会更宽、速度也会更快,有时候就差这关键一把力。东南亚未来走哪步,看今天这架势答案已经很明显了。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