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按:稽学有得,随时札记,久而类次成文;日积月累,分享同道。故曰:日知录。这是为您日更的第67篇学习文章,关注我,点亮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百福自集,好运常在!勤学如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日有所长;辍学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日有所亏。共勉!
图片
【原文】
1.51 淳于窃笑 司马微讥 子房辟谷 公信采薇
【解读】
淳于窃笑:齐威王八年(公元前348年),楚国攻打齐国。齐威王派淳于髡往赵国求救兵,带 的礼物有一百斤黄金、十辆马车、四十匹马。淳于髡仰天大笑,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 了。齐威王说:“先生认为礼物少了吗?”淳于髡说:“我怎么敢说少呢?”齐威王说:“那 么你为何大笑呢?”淳于髡说:“今天,我从东方来这里时,见路旁有一个人向神祈祷丰 收。他提着一只猪蹄子,端着一碗酒,敬献给神。口里祈祷说:'我希望那贫瘠的山地 能收满笼粮食,平坦的田地能收满车粮食;我希望五谷丰登,粮食满仓。’我见他敬献的 东西这么少而想要得到的东西却这么多,所以笑他。”齐威王听了很惭愧,于是增加了 一千镒金、十双白璧、 一百辆车和四百匹马。淳于髡带着这些礼物,辞别齐威王,到了 赵国。赵王马上借给他十万精兵, 一千乘战车。楚王知道后,趁着黑夜撤走了军队。
司马微讥:唐代有位名叫卢藏用的人,他渴望入朝为官,但又不想直接表露心迹,于是选择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,希望以此吸引皇帝的注意。果然,他如愿以偿地被召入朝。当时,另一位隐士司马承祯被召入朝后想回归山林,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:“这里也有很多好地方,何必非要回天台山呢?”司马承祯听后,淡淡一笑,讥讽道:“在我看来,你选择的这条路,不过是一条通往官场的捷径罢了。”
子房辟谷:汉朝的张良,字子房,是刘邦的重要谋士。他足智多谋,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。然而,在汉朝建立后,张良却选择了隐退。他对人说:“现在天下已经安定,我希望能从此不再过问人间事务,跟随赤松子学习道法。”于是,他开始了辟谷修行,不再食用五谷杂粮,专注于学道修行。
公信采薇:在殷朝末年,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,伯夷和叔齐。国君去世后,他们都不愿意继承王位,互相推让。后来,两人都选择离开,隐居起来。当周武王起兵伐纣时,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不仁不孝的行为,便前去劝阻。然而,武王最终还是灭了殷朝,建立了周朝。伯夷和叔齐深感羞愧,不愿食用周朝的粮食,于是他们隐居在首阳山,靠采集野菜薇菜为生,以此表明自己不与周朝同流合污的决心。
【原文】
1.52 卜商闻过 伯玉知非 仕治远志 伯约当归
【解读】
卜商闻过:孔子的学生子夏名商,死了儿子,哭瞎了眼睛。曾参去安慰他。子夏哭着说:“天 哪!我没有什么过错,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呢?”曾参便举了他的三个错误来问他说:“你怎么没有过错呢?”子夏听后丢掉拐杖,跪在地上对曾参说:“是呀,这些都是我的过 错,我离群索居, 一个人生活,已经很久了,因而听不到朋友的规劝,放松了自己的 修养。”
伯玉知非:春秋时,卫国大夫蘧瑗,字伯玉,善于改正自己过错。孔子在卫国时,曾经住过他 家。据说他活了五十岁,能够反省自己在四十九年中所犯过的错误。
仕治远志:东晋谢安,有远大抱负,但因不满朝政昏暗,几次隐居会稽(今江苏苏州)东山,直 至征西大将军桓温当政,他才出山任职,其时已四十多岁了。一天,有人给桓温送来草 药,有一种名叫远志。桓温问谢安:“你知道远志为什么又称为小草吗?”谢安未答,这 时,在座的郝隆(字仕治)说:“用它做药就叫做远志,不用它则称为小草。”
伯约当归:三国蜀姜维,字伯约,父亲早亡,由母亲抚养成人。姜维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, 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。母亲很想念他,写信叫他买当归药,意即让他回家。姜维回复说:“有良田百顷,不在乎一亩。家中有远志药,不需要买当归药。”
【原文】
1.53 商安鹑服 章泣牛衣 蔡陈善谑 王葛交讥
【解读】
商安鹑服:孔子的杰出学生子夏,又名商,虽然生活极其贫困,衣物上补丁重重,仿佛穿着的是鹌鹑的羽毛一般破旧不堪,但他从不因此自怨自艾。他坚守儒家的学问,用心传播,无论环境多么艰苦,都不曾放弃。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与毅力,赢得了魏文侯的尊敬,并拜他为师。据说,儒家经典《诗》与《春秋》等都是由他传承下来的,他的学问与品格,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。
章泣牛衣:西汉时期的王章,在长安求学时,生活困苦到了极点。没有被子盖身,他便用给牛御寒遮雨的牛蓑衣裹在身上,与妻子相对而泣。妻子见他如此,却鼓励他说:“你有着非凡的才识,即使是京城的达官贵人也不能与你相比。现在,你不应该在困境中沉沦,而应该振作起来,勇往直前。”后来,王章果然在朝廷中做官,以其正直敢言而著称,成为了一代名臣。
蔡陈善谑:在宋朝,蔡襄和陈亚是两位著名的文人,他们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善于开玩笑。有一次,两人在金山僧舍饮酒,酒至半酣,蔡襄便在屏风上题诗戏谑陈亚:“陈亚有心终是恶。”陈亚见状,也不甘示弱,立即拿起笔来回应:“蔡襄无口便成衰。”两人你来我往,诗句中既充满了幽默与智慧,又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。
王葛交讥:在晋朝时期,诸葛恢与王导都是朝廷的重臣。有一次,两人因为姓氏的先后顺序而起了争执,互相讥讽。王导说:“为何不说葛王,而要说王葛呢?”诸葛恢听后,微微一笑,回答说:“当然不能说葛王,就如同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,这并不是因为驴比马强,而是因为习惯与礼仪使然。”两人的对话,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与机敏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与风尚。
【原文】
1.54 陶公运凳 孟母断机 少帝坐膝 太子牵裾
【解读】
陶公运凳:东晋名将陶侃为广州刺史时,每天早晨搬运一百块砖到屋外,傍晚再搬回来,长期坚持不懈。人们问他原因,他说:“我有志于驰骋中原,如果现在贪图安逸悠闲的生活, 恐怕将来就干不成大事。”
孟母断机:春秋战国时,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启蒙教育。有一天,孟子没有等到放学就回家 来,孟母正在织布,便拿起剪刀来把已织的布剪断了,说:“你中途停学,和我中途断织 是一回事,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有广博的知识呀!
少帝坐膝:西晋末年,刘曜攻占长安后,元帝司马睿偏安江东,建立了东晋王朝。他对故都长 安很有怀念感伤之情。他的儿子明帝司马绍数岁时,有一次坐在元帝的膝上,恰巧有 人从长安来,元帝问道:“你说长安和太阳谁离我们远呀?”明帝回答说:“太阳远,从不 见有人从日边来。”第二天,元帝宴请群臣,重问这个问题,明帝说:“太阳近。”元帝说:“为什么同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呢?”明帝说:“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”
太子牵裾:西晋愍怀太子年少聪慧。五岁时,有一次宫中夜晚失火,祖父武帝登楼观察火情, 太子连忙牵着武帝的衣裾躲进暗处。武帝问为什么要这样做,太子回答说:“现在人们 都在忙于救火,很混乱,要防备万一。因此,不宜亲近火光,被人看见。”
【原文】
1.55 卫懿好鹤 鲁隐观鱼 蔡伦造纸 刘向校书
【解读】
卫懿好鹤:春秋时期的卫懿公,有个特殊的爱好——他特别喜欢鹤。他不仅仅把鹤当作宠物,还给它们封了官职,配备了大夫级别的待遇,甚至让鹤们乘坐着大夫们才能乘坐的车子。然而,过度的溺爱和偏爱却忽视了对国家的治理。公元前660年,狄人攻打卫国,卫懿公急忙召集国人上战场。可国人们却纷纷拒绝,他们调侃道:“还是让您的鹤去为您打仗吧,它们有俸禄、有爵位,我们可比不上。”最终,卫国因为卫懿公对鹤的过分喜爱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鲁隐观鱼:春秋时期,鲁隐公有一天心血来潮,打算去棠地(今山东鱼台东)观赏鱼儿。大臣臧喜伯得知后,急忙劝谏道:“君王啊,作为国家的领袖,您应该致力于推行教化,引导人民遵守伦理道德规范,而不是沉迷于个人的娱乐之中。”鲁隐公却不以为意,只是说:“这些以后再说,我现在就要去看鱼。”于是,鲁隐公兴致勃勃地前往观鱼,而臧喜伯则因为失望而装病没有跟随。
蔡伦造纸:东汉时期的蔡伦,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。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用麻织纤维造纸的经验,经过反复试验,最终用树皮、麻头、敝布、破鱼网等材料成功造出了纸。这种纸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产量大,质量上乘,因此被时人称为“蔡侯纸”。蔡伦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,他也因此被后世传颂为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人。
刘向校书:西汉时期的刘向,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。他担任光禄大夫期间,致力于校阅群书,整理和编纂了大量的文献。他撰写的《别录》是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,为后世的图书分类和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刘向的校书工作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,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(未完待续·····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