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问:老师,头痛一证,病因纷繁,《内经》云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“清阳出上窍”。
然头部经络环绕,病机复杂,首辨阴阳之大要,当如何把握? 师答(林佳明):头痛之阴阳,首当辨其外感内伤,审其寒热虚实。 外感头痛(多属实证、阳证):多因风、寒、湿、热等外邪上犯巅顶,清阳之气受阻,壅滞不通。
其痛多起病急,病程短,痛势剧烈,持续不止,呈掣痛、跳痛、胀痛、重痛,常伴恶寒发热、鼻塞流涕、脉浮等表证。
此乃“邪气盛则实”,经络缠塞,“不通则痛”。
内伤头痛(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):多因肝、脾、肾功能失调,气血阴阳亏虚,不能上荣于脑,或由此产生痰浊、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清窍。
其痛多起病缓,病程长,时作时止,痛势绵绵,呈空痛、隐痛、昏痛,常伴眩晕、乏力、耳鸣、腰酸等虚象。
此乃“精气夺则虚”,清窍失养,“不荣则痛”。
然内伤头痛亦可见肝阳、肝火之实证,或虚实夹杂,尤当细审。 学生问:今日一患者,因吹风受凉后,头痛骤起,痛连项背,恶风畏寒,遇风尤剧,口不渴,苔薄白,脉浮紧。您处川芎茶调散。
此“外感风寒,上犯清空”之证,其六经病位与气血层面如何剖析?
川芎、羌活、白芷与薄荷、荆芥、防风相配,其“疏风散寒”之旨如何体现? 师答(林佳明):此乃太阳经风寒头痛之典型。
足太阳膀胱经“上额,交巅,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”。
风寒之邪袭表,循经上犯,阻遏清阳之气,故头痛,痛连项背。 六经与气血层面:病在太阳经。
风寒外束,卫阳被遏,故恶风畏寒、脉浮紧。
邪气郁于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故不通则痛。
“疏风散寒”法精析(川芎茶调散):
川芎:《本经》谓其“主中风入脑头痛,寒痹筋挛缓急”。
其性辛温,为血中气药,上行头目,功擅祛风活血止痛,为治头痛之要药,尤善治少阳、厥阴头痛(头顶或两侧痛)。
羌活:辛温,善散太阳经风寒湿邪,尤长于治太阳头痛(后头痛连项)。
白芷:辛温,善散阳明经风寒,尤长于治阳明头痛(前额痛)。
此三味为君,分经论治,直达病所,祛风散寒止痛之力宏。
薄荷、荆芥、防风:辛散之品,助君药疏风解表,透邪外出。
诸药相合,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,升散上行,疏风邪,散寒凝,通经络,使风寒之邪从表而解,清阳得升,则头痛自止。
以清茶调下,取其苦寒清上降下之性,制约诸风药之温燥升散,使升中有降,是为佐使之妙。 学生问:若患者头胀痛欲裂,甚则头痛如裹,肢体困重,胸闷纳呆,小便不利,大便或溏,苔白腻,脉濡滑。
此“风湿头痛”之证,您常用羌活胜湿汤。
其“湿邪蒙蔽清阳”之机,与单纯风寒有何不同?
羌活、独活与藁本、蔓荆子相配,其“祛风胜湿”之力如何侧重? 师答:此证虽亦为外感,然邪气以湿邪为主,或风寒夹湿。
湿为阴邪,其性重浊、粘滞。 病机差异:单纯风寒,以收引、凝滞为特点,痛多掣痛。
而风湿头痛,湿邪困遏清阳,蒙蔽清窍,故其痛多有头重如裹、昏蒙沉重之感;
且湿困脾土,故见肢体困重、胸闷纳呆等症。
“祛风胜湿”法精析(羌活胜湿汤):
羌活、独活:二者皆辛温,善祛风湿。
羌活气雄,善走上,祛上部风寒湿邪,治太阳头痛;
独活气缓,善下行,祛下部风寒湿邪。
一上一下,周身之风湿俱治。
藁本:辛温,芳香上达,祛风胜湿,善达巅顶,为治巅顶头痛之要药。
蔓荆子:《本经》“主筋骨间寒热,湿痹拘挛,明目坚齿,利九窍”。
其性辛凉,轻浮上行,清利头目,专治头面风湿之邪。
诸药相合,重在祛风胜湿,风能胜湿,湿去则清阳自升,浊阴自降,头重痛诸证可除。 学生问:又见一患者,头目胀痛,眩晕耳鸣,心烦易怒,面红目赤,口苦胁痛,舌红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此“肝阳上亢,上扰清窍”之证,您常用天麻钩藤饮。
其病机已属内伤,其“气血逆乱”之机与前述外感有何本质不同?
天麻、钩藤与石决明、栀子、黄芩相配,如何体现“平肝潜阳,清热熄风”之法? 师答:此证病机已由表入里,由实致虚(本虚标实),属厥阴肝经之病。 本质不同:外感头痛,邪气外来,气血抗邪于外,壅滞于上。
而肝阳头痛,乃下焦阴亏(肾水不足),水不涵木,致肝阳亢逆于上,是内在阴阳失调,气血逆乱所致。
“平肝潜阳,清热熄风”法精析(天麻钩藤饮):
天麻、钩藤:为治肝阳头痛之核心药对。
天麻《本经》“主杀鬼精物…久服益气力”,其性甘平,质润,善平抑肝阳,熄风止痉,为治风之神药;
钩藤甘凉,清热平肝,熄风定惊。
二者相伍,平肝熄风之力增。
石决明:咸寒,质重,重镇平肝,潜阳熄风,引上亢之肝阳下行。
栀子、黄芩:苦寒,清泻肝经郁热,折其亢逆之火。
全方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平肝潜阳以治标,栀子、黄芩清热泻火以助之,更配益母草活血,牛膝引血下行,杜仲、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。
共奏平肝熄风,清热活血,补益肝肾之效。 学生问:若患者头痛经久不愈,痛处固定不移,痛如锥刺,或有头部外伤史,舌质紫暗,或有瘀斑,脉细涩。
此“瘀血阻络,脑窍不利”之证,您常用通窍活血汤。
其“久病入络”之机如何?
麝香、桃仁、红花与老葱、生姜、黄酒相配,其“活血通窍”之力何以如此峻猛? 师答:此证乃血行不畅,瘀血阻滞脑络。
“久病入络”,“不通则痛”,其痛特点为固定、刺痛。 “活血通窍”法精析(通窍活血汤):
麝香(现多以人工麝香或白芷、冰片代):
辛温,芳香走窜,开窍通闭,能率领诸药透达十二经,上行巅顶,畅通血脉,为方中灵魂所在。
桃仁、红花:活血化瘀之要药,直入血分,破除络中瘀血。
老葱、生姜、黄酒:此为点睛之笔。
葱、姜辛温通阳,宣通阳气,散寒通滞;
黄酒温通血脉,助药势,引药上行。
全方藉麝香之香窜,桃红之破瘀,葱姜酒之通阳,共成活血化瘀,通窍止痛之峻剂,专治头部瘀血重证。
非此大力,不能通其痼结。 学生问:头痛之治,总关清窍之通利与清阳之充盈。
老师能否再从“圆运动”与“六经”角度,总结其调治之总则? 师答:善总其要!头痛实为人体清阳之气不能正常上达巅顶,或邪气阻滞清窍之结果。 1. 圆运动角度:
外感头痛:多因外邪袭表(轮周),阻碍清阳上升之路。
治在祛邪散郁(疏风、散寒、祛湿),复其通路。
肝阳头痛:乃下焦阴亏(水不涵木),致左路升发太过(肝阳亢逆)。
治在平肝潜阳,滋水涵木,复其升降。
瘀血头痛:乃头部脉络(轮周)瘀阻不通。治在活血通络,通其道路。
虚性头痛:乃气血精髓不足(中轴虚弱或下元亏虚),清阳不升,脑失所养。
治在补益气血,填精生髓,旺其源流。
总以保证清阳之气能上荣头窍为核心。
2. 六经角度:头痛最重分经论治。
后头痛连项:属太阳经。
前额痛连眉棱:属阳明经。
两侧头痛(偏头痛):属少阳经。
巅顶痛:属厥阴肝经。
头痛晕沉如裹:属太阴脾湿。
治头痛需有六经视野,循经用药,方能引药直达病所,效如桴鼓。 师结语:头痛之治,其要在“通”与“荣”二字。
外邪阻滞者,贵在“通”散;
气血逆乱者,贵在“通”调;
经络瘀阻者,贵在“通”活;
清阳不升者,贵在“通”补。
精髓亏虚者,贵在“荣”养。
临证务必详询部位、性质、久暂、兼症,首别外感内伤,再辨六经所属,终察气血阴阳之偏颇,方能切中病机,勿犯“头痛医头”之戒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