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按:稽学有得,随时札记,久而类次成文;日积月累,分享同道。故曰:日知录。这是为您日更的第71篇学习文章,关注我,点亮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百福自集,好运常在!勤学如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日有所长;辍学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日有所亏。共勉!
图片
【原文】
1.71 士衡黄耳 子寿飞奴 直笔吴竞 公议袁枢
【解读】
士衡黄耳
在晋朝的时候,有个大文学家叫陆机,他的字是士衡。陆机因为做官,长期待在京城,离家远远的,和家里的亲人好久都没有消息往来,心里头那个想家啊,真是没法说。他家里养着一只聪明的狗,名叫黄耳。有一天,陆机看着黄耳,突发奇想:“黄耳啊,我在京城这么久,家里一点消息都没有,你能不能帮我送封信回去呢?”黄耳仿佛听懂了主人的心思,摇摇尾巴,汪汪叫了几声,好像在说:“没问题,交给我吧!”就这样,黄耳带着陆机的信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一个月后,黄耳不仅安全返回,还带回了家人的回信,让陆机感动得热泪盈眶。从此,“士衡黄耳”就成了忠诚传信的象征。
子寿飞奴
到了唐朝,有个叫张九龄的大官,他的字是子寿。张九龄是个爱鸟之人,特别喜欢养鸽子。他养的鸽子中,有一只特别聪明伶俐,张九龄给它取了个名字,叫“飞奴”。飞奴不仅长得漂亮,还非常通人性,张九龄经常让它帮忙送信。每当有急事需要传达给远方的朋友或同僚时,张九龄就会写好信,绑在飞奴的腿上,然后放飞它。飞奴总能准确无误地将信件送达目的地,再带着回信飞回来。这样一来二去,“子寿飞奴”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,大家都说张九龄的鸽子比快马还厉害。
直笔吴竞
唐朝还有个叫吴竞的史官,他写历史书的时候,那叫一个认真,一个字都不带含糊的。有一次,他写《武后实录》,里面记载了张昌宗怎么哄骗张说来诬陷好人魏元忠的事情。后来,张说当了丞相,觉得这事儿挺丢人的,就多次找吴竞商量,想让他把这段历史改一改。可吴竞是个有原则的人,他坚决不同意,说:“我写历史,就是要让后人知道真相,怎么能因为你现在位高权重就改来改去呢?”人们听说了这件事,都夸吴竞是个像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那样正直的人,于是“直笔吴竞”就成了坚持历史真相的代名词。
公议袁枢
宋朝的时候,有个史官叫袁枢,他负责编写国家的历史。袁枢的老乡章惇是个有权有势的人,他找到袁枢,想让袁枢在写他的传记时多夸夸他。可袁枢是个有良心、有骨气的史官,他拒绝了章惇的请求,说:“我作为史官,责任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,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老乡就偏袒你,那样我会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议。”袁枢的话传开后,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,说他是真正做到了“公议在心,笔下有神”。从此,“公议袁枢”就成了坚守史官职责、不畏权势的典范。
【原文】
1.72 陈胜辍锸 介子弃觚 谢名蝴蝶 郑号鹧鸪
【解读】
陈胜辍锸
在秦朝那会儿,有个叫陈胜的小伙子,家里穷,给地主家当长工,整天埋头耕地,累得满头大汗。有一天,他放下手中的锄头(辍锸),和几个一起干活的哥们儿聊起了天。陈胜说:“将来啊,我要是发达了,成了大富大贵的人,一定不会忘了你们这帮兄弟。”大伙儿一听,都笑了,说:“你这一天到晚跟泥巴打交道,咋可能富贵呢?”陈胜听了,也不生气,只是叹了口气,说:“你们啊,就像那屋檐下的燕子麻雀,哪里知道天鹅(鸿鹄)的远大志向呢!”后来,陈胜果然和吴广一起,揭竿而起,反抗秦朝,自己还当上了王,证明了自己的不凡之志。
介子弃觚
西汉时期,有个叫傅介子的少年,特别爱学习,每天捧着竹简(觚是古代书写用的竹简)读个不停。可是有一天,他突然把竹简一扔,长叹一声:“大丈夫生于世,应当去边疆建功立业,保家卫国,怎么能整天窝在屋子里,当个书呆子、老儒生呢!”这话一出,周围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给震住了。果然,傅介子后来真的去边疆闯荡,立下赫赫战功,被皇帝封为义阳侯,实现了他的英雄梦。
谢名蝴蝶
宋朝有个文人叫谢逸,他有个梦想,那就是考中进士,光宗耀祖。可是呢,命运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,他屡试不第,每次都名落孙山。不过,谢逸并没有灰心丧气,反而把一腔才情寄托在了诗词上。他特别喜欢写蝴蝶,一口气作了三百多首蝴蝶诗,每一首都那么美,那么动人,人们都说他的诗就像蝴蝶一样轻盈、美丽,于是就给他取了个雅号——“谢蝴蝶”。
郑号鹧鸪
唐朝的时候,有个神童叫郑谷,他七岁就能吟诗作对,而且写的诗还特别好。郑谷特别喜欢写景咏物,他的诗里充满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趣。不过呢,要说他写得最好的诗,还得数那首《鹧鸪诗》。这首诗写得真是太绝了,把鹧鸪的叫声、形态都写得活灵活现,好像鹧鸪就在眼前一样。人们读了这首诗,都赞不绝口,说郑谷真是个写鹧鸪的高手,于是就给他送了个外号——“郑鹧鸪”。
【 原 文 】
1.73 戴和书简 郑侠呈图 瑕丘卖药 邺令投巫
【 解 读 】
戴和书简
在汉朝的时候,有个讲究情谊的人叫戴和。每当他遇到志同道合、能掏心掏肺的好朋友时,戴和就会做一件特别的事情——他会先焚香祭拜祖先,表达自己对这份友情的珍视与感恩。然后,他还会把这位新朋友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在一根竹简上,这根竹简有个特别的名字,叫做《金兰簿》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,更是戴和对友情的一种承诺和见证,象征着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金兰之交,坚不可摧。
郑侠呈图
北宋时期,有个正直的进士叫郑侠。他看不惯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,觉得那些政策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。正好那年大旱,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。郑侠心里急啊,他决心要为老百姓说句话。于是,他拿起画笔,画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流民图,画中的人们面黄肌瘦,流离失所,全都是因为新法带来的苦难。他把这幅画献给了神宗皇帝,希望皇帝能看到百姓的真实生活,知道新法的弊端。这一举动,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,但郑侠为了国家和百姓,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。
瑕丘卖药
唐朝的时候,有个叫瑕丘的神奇人物。他靠卖药为生,这一卖就是上百年。瑕丘的药特别灵验,不管是疑难杂症还是跌打损伤,只要吃了他的药,都能药到病除。人们都说瑕丘是个活神仙,因为他不仅医术高超,还心地善良,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抓药。可惜好景不长,一次大地震夺去了瑕丘的生命。但奇怪的是,从那以后,人们都说在山里看到了瑕丘的身影,他似乎已经羽化登仙,成了真正的神仙。
邺令投巫
战国时期,魏国有个地方叫邺城,那里水灾频发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更可恶的是,当地还有个恶习,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女子投入河中,说是给河伯当媳妇,这样就能祈求河伯保佑邺城不再发水灾。这其实都是那些贪官污吏和巫师搞的鬼,他们借此机会搜刮民财,中饱私囊。后来,西门豹被任命为邺城县令,他一到任就看穿了这些鬼把戏。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那天,西门豹来了个将计就计,他让巫师自己先下河去跟河伯沟通沟通。巫师哪敢下水啊,结果就被西门豹扔进了河里。从此以后,这种荒唐的习俗就被废除了,西门豹还带领百姓开渠引水,灌溉农田,邺城的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。
【 原 文 】
1.74 冰山右相 铜臭司徒 武陵渔父 闽越樵夫
【 解 读 】
冰山右相
唐朝那会儿,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个哥哥叫杨国忠,这家伙仗着妹妹的势头,一路爬到了右丞相的高位。新考上的进士张象,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,他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这种靠关系上位的人。别人都忙着去巴结杨国忠,张象却偏偏不去,他还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大家都说杨右相是座稳当当的泰山,可我看呐,他更像是座冰山。等太阳一出来,这冰山还不得化成一滩水?到时候,你们还靠谁去?”这话传出去,大家都说张象是个有远见、不随波逐流的好青年。
铜臭司徒
东汉时期,有个叫崔烈的大官,他可不是靠真才实学当的官,而是花了整整五百万钱买来的司徒职位。这司徒啊,可是朝廷里的大官,掌管着国家的行政事务。崔烈当上司徒后,心里美滋滋的,就问儿子:“我现在是三公之一了,外面的人都在怎么议论我啊?”儿子想了想,说:“他们都说,您老人家身上有股铜臭味呢。”这话让崔烈尴尬得不行,原来花钱买来的官,终究还是让人瞧不起啊。
武陵渔父
东晋有个大诗人陶渊明,他写了篇特别有名的文章叫《桃花源记》。故事里讲了一个武陵的渔夫,有一天他划船去打鱼,不小心迷了路,结果闯进了一片桃花林。穿过桃花林,他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山里的神秘村庄。这个村子里的人,都是秦朝时候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这里来的,他们自给自足,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。村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外面已经换了好几个朝代,什么汉朝、魏晋的,对他们来说都是天书里的故事。渔夫回去后,把这事儿告诉了别人,可大家再去找那个村庄,却怎么也找不到了。后来,人们就把这个神秘的地方叫做“世外桃源”,用来形容那些远离尘嚣、生活美好的地方。
闽越樵夫
唐朝的时候,有个叫蓝超的樵夫,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砍柴。有一天,蓝超在山里遇到了一只白鹿,他好奇地追了上去。追着追着,他就来到了一片他从没见过的开阔地带。这里的人们穿着打扮都很奇怪,但他们看起来都非常平和安乐。蓝超一问才知道,原来这些人也是秦朝时候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这里的。蓝超觉得这里真是个好地方,就想着先回家跟亲人说一声,再回来长住。可等他再回来的时候,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。这个故事啊,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,让人向往却又遥不可及。
【 原 文 】
1.75渔人鹬蚌 田父㕙(jùn)卢 郑家诗婢 郗氏文奴
【解读】
渔人鹬蚌
很久很久以前,在战国的时候,有只聪明的鹬鸟和一只机灵的河蚌,它们俩在河边不期而遇,结果就闹起了别扭。鹬鸟想啄河蚌的肉吃,没想到被河蚌紧紧夹住了嘴巴。鹬鸟气急败坏地说:“哼,今天不下雨,明天也不下雨,看你不被太阳晒成干!”河蚌也不甘示弱,回敬道:“哼,今天不放你,明天也不放,看你饿不饿死!”就这样,它们俩你瞪我,我瞪你,谁也不肯让步。
这时候,一个渔夫路过,看到这场景,心里乐开了花。他轻轻松松就把这对冤家一起捉了回去,心想:“真是天上掉馅饼,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俩好菜!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有时候争斗只会让外人得利,咱们得学会和和气气,别给别人做了嫁衣。
田父㕙(jùn)卢
还是战国那会儿,齐国想攻打魏国,就像两个小孩子争玩具一样。这时候,有个叫淳于髡的聪明人站了出来,给齐王讲了个故事。他说:“你知道吗?韩子卢是跑得最快的狗,而东郭逡是最狡猾的兔子。有一次,韩子卢追东郭逡,满山遍野地跑,累得半死也没追上。最后,它们俩都累趴下了,正好被一个农夫给捡了便宜。”
齐王一听,恍然大悟:“哦,你是说我和魏国如果一直打下去,也会像它们一样,最后让别人渔翁得利啊!”于是,齐王就打消了攻打魏国的念头,两国百姓也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。
郑家诗婢
东汉的时候,有个大学问家叫郑玄,他家里的奴婢可不一般,都能读书识字呢!有一天,郑玄考问一个奴婢,结果她答不上来,郑玄就半开玩笑地把她拖到泥地里去了。接着,他又问另一个奴婢:“你为什么在泥里啊?”这个奴婢不慌不忙,用《诗经》里的话回答:“我轻轻地走过去,想诉说心事,却遇到了主人的怒气。”这一问一答,都是引经据典,真是有趣极了。人们都说,这是郑家的“诗婢”,学问好得连主人都佩服。
郗氏文奴
到了晋朝,有个叫郗愔的人家,家里有个奴仆,文章写得特别好,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对他赞不绝口。这个奴仆不仅聪明,还特别勤奋,经常和王羲之一起探讨诗文,学问越来越深。人们都说,这是郗家的“文奴”,才华出众,连主人家都为之骄傲。这故事告诉我们,不管出身如何,只要有才华,努力上进,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。
第一卷结束了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