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青岛胶州一家大型企业的低温仓库,自动化冷链输送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,一箱箱新鲜的水产品在-25℃的环境下妥善保存,即将发往山东半岛、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各大市场。作为区域内冷链仓储及供应链领域的领军企业,该企业拥有3.2万平方米万吨级低温仓库、38条自动化冷链输送线及国际领先的温控系统,年周转各类水产品达18万吨,交易量占胶州地区水产冷链流通总量的35%,是名副其实的冷链枢纽。
然而,就在不久前,这家龙头企业还被资金难题“绊住了脚”。“水产行业‘先款后货’的交易模式,让我们在春秋渔汛旺季的代采垫资压力特别大,每年都在5000万元以上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说,资金周转紧张不仅让企业年节约财务成本的目标难以实现,还限制了与上游渔场的合作范围,大量优质资源因无法满足预付款要求而错失。
这家产业龙头企业的困境,正是胶州水产冷链产业链的一个缩影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。了解这一情况后,齐鲁银行深入调研胶州水产冷链产业特性,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、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要求及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定位,创新推出“蓝色冷链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”,以“核心企业赋能﹢全链条延伸”双轮驱动,破解产业发展瓶颈。
在核心企业赋能方面,齐鲁银行以该企业的信用资质和仓储资源为基础,为其关联企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提供5000万元线上贸易融资,专项用于扩大鳕鱼等优势海产品集中采购规模,且融资利率较同类产品降低1.5个百分点,帮助企业年节约财务成本75万元。“有了这笔资金,我们不仅缓解了代采垫资压力,还在与上游渔场议价中更有优势,货物成本也降了不少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与此同时,齐鲁银行以该龙头企业为支点,向产业链上下游“双向延伸”。通过深度梳理产业链,筛选出5家成长性强、合规性好的水产加工企业,累计批复1.4亿元贸易融资授信。青岛某水产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这笔融资就像‘及时雨’,我们不仅新增了就业岗位,年加工产值还增加了2000多万元,现在年出口额突破了5000万美元。”
为确保蓝色金融资金精准服务海洋经济,齐鲁银行构建了“三流合一”风险管控机制:依托该龙头企业冷链仓储系统实现物流监控,实时掌握货物库存变动;借助银行账户体系实现资金流闭环,确保融资专款专用。这一机制既保障了资金安全,又为企业发展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在齐鲁银行蓝色金融助力下,胶州水产冷链产业链焕发新生机。该龙头企业低温仓库利用率从90%提升至98%,单日最大吞吐量突破800吨,成为山东半岛最繁忙的水产冷链枢纽之一;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效益显著提升,5家获得融资的水产加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20个,年加工产值合计增加1.2亿元;围绕冷链枢纽,周边已集聚水产加工、包装印刷、物流运输等配套企业46家,形成占地2.3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产业园,产业集群效应凸显。
责任编辑:卢芸竹
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