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廊坊日报
筑牢学生成长基石
——大城县创新开展心理健康送教下乡纪实
本报记者 谭国伦
只有身心健康,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生事物,才能更好面对学习上的困难,才能更好地正确认识未来。两年来,大城县教体局教学研究中心精准聚焦县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“师资力量薄弱、课程资源短缺”的核心痛点,以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建设为关键突破口,统筹推进心理送教服务与本土化教材研发工作,成功构建“研教互促、协同发展”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,为县域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筑牢坚实防护屏障。
送教探路:精准锚定需求,打造分层化教学服务
自2023年9月起,大城县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组建专业送教队伍,深入县域内73所中心校、5所城内小学及29所中学,全面开展“送教+送培”专项活动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展送教活动18期,覆盖小学生39367人次、中学生18743人次,实现县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“全覆盖、无遗漏”。
送教工作分阶段精准推进:初期采用“统一主题、统一课题”模式搭建基础框架,随着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深入调研,逐步转向“个性化定制”——聚焦情绪情感管理、学习方法指导、人际关系调适、自我认知提升四大成长核心主题,鼓励教师结合学情自拟活动课题、制定活动目标,让活动内容更贴合学生真实需求。
课堂教学严格遵循“分层施策”原则,所有课程均围绕“体验—感悟—分享”主线设计,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心理认知。针对初三学生中考备考关键期,团队特别开设“轻松迎考,自信启航”专题辅导,通过压力释放游戏、未来规划互动等环节,有效缓解学生考前焦虑情绪。
针对基层学校“课程资源缺、教师能力弱”的双重难题,教研中心同步创新活动模式,采用“示范—模仿—指导”一体化赋能机制,组织本校兼职心理教师现场观摩、借鉴应用,由教研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多轮磨课,有效提升了基层教师的实操能力和课程执行力,真正实现“授人以渔”。
研编赋能:创新研发机制,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
2023年7月,大城县教体局组建起以心理健康教研员李美英牵头的研发团队,严格对标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》,围绕“自我意识、情绪调适、人际交往、学会学习、社会适应”五大核心领域,创新提出“自主选题—集体备课—送教实践—课例迭代”的“四步螺旋研发法”,构建起“研发—实践—反馈—改进”的闭环工作机制。
研发过程深度融合送教实践,历经400余天的课堂检验、教学实践打磨,团队成功构建覆盖小学中高段、中学两大系列的课程体系。
在送教试用过程中,该课程体系有效破解了基层学校“无教材可用、无方法可循”的困境。教师可依据教材框架,结合本校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,教学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,为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开展奠定坚实基础。目前,课程体系已完成全部研发工作,正推进出版筹备事宜,计划经审核完善后,正式在全县各学校推广使用。
双向驱动:深化协同效应,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
教材研发与送教实践形成“双向赋能、相互促进”的强大协同效应:一方面,送教过程以试用教材为核心载体,通过示范课展示、专题工作坊研讨等形式,开展“沉浸式”师资培训,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逻辑与实施方法,加速本土师资专业成长;另一方面,送教中收集的教学问题、学生需求,成为教材优化的重要依据——例如,根据某中学教师反馈,团队在“人际交往”课程中新增“校园冲突调解技巧”“团队协作实践任务”等内容,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校园生活。
经过两年实践探索,大城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:近半数学校已建立心理健康常态化课程体系,部分学校实现从“无人上课”到“有师可教”、从“不会教”到“能够教”的积极转变。下一步,大城县将继续扩大心理送教覆盖面与影响力,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,推动城乡心育资源均衡发展,全力守护每一位学生的阳光成长。
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