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卵巢癌就像藏在盆腔里的刺客,早期几乎不打招呼,一旦出现明显症状,往往已到晚期。”这是妇科门诊中常听到的提醒。临床数据早已敲响警钟:卵巢上皮癌从40岁开始发病率快速上升,50岁左右达到高峰,70岁后才逐渐下降;性索间质肿瘤也跟着年龄“凑热闹”,唯独生殖细胞肿瘤偏爱2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。也就是说,过了40岁,女性朋友真得把卵巢健康放进“重点关注名单”了。
先说说张阿姨的故事。52岁的她总觉得最近肚子胀,以为是“年纪大了消化不好”,直到洗澡时摸到下腹部有个硬疙瘩,才赶紧去医院检查。B超显示卵巢有个8厘米的肿块,腹水已经出现,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上皮癌晚期。“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?”她的疑问道出了卵巢癌的狡猾——卵巢躲在盆腔深处,早期肿瘤小的时候,既摸不到也没痛感,等到肿瘤长大压迫周围器官,出现腹胀、腹痛、腰围变粗时,往往已经扩散。
再看45岁的李女士,她每年坚持体检,去年B超发现卵巢有个2厘米的囊肿,医生建议3个月后复查。复查时囊肿没消失反而长到3厘米,CA125(肿瘤标志物)也轻度升高,医生果断建议手术。术后病理显示是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,因为发现及时,只做了局部切除,不用化疗,现在每半年复查一次,情况稳定。“多亏了体检没偷懒。”李女士的经历印证了早发现的重要性。
展开剩余51%为啥卵巢癌这么难发现?除了位置隐蔽,还因为它的“伪装术”太高明。比如卵巢癌早期可能出现的腹胀、食欲不振,很容易被当成胃炎、消化不良;要是有少量腹水,可能被误认为是“胖了”或“妇科炎症”。更麻烦的是,卵巢上的小肿块和很多良性疾病长得太像——卵巢瘤样病变、输卵管卵巢囊肿、子宫肌瘤,甚至盆腔炎性包块,单靠症状根本分不清,必须通过B超、CT,甚至病理活检才能“验明正身”。
临床中,不少患者像张阿姨一样,把早期信号当成“小毛病”拖延。其实,身体偶尔会发出微弱的“求救信号”:比如不明原因的腹胀持续两周以上,不是节食却突然腰围变粗,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、体重减轻。这些看似和卵巢无关的症状,可能就是肿瘤在“搞小动作”。
李女士的幸运在于定期体检帮她抓住了早期机会。北京嘉佩乐妇科医院郑明芳主任介绍: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,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史、从未生育或绝经晚的人,建议每年做一次妇科B超+肿瘤标志物(如CA125、HE4)筛查。别觉得“我身体好,不用查”,卵巢癌从不看“平时身体好不好”,只看有没有被及时发现。
说到底,卵巢癌虽然狡猾,但并非无迹可寻。40岁后多一份警惕,定期给卵巢做“体检”,留意身体那些说不清楚的“小不舒服”,就能让这个“沉默的杀手”无处遁形。毕竟,对付它的最好办法,就是在它还没“发力”时,就把风险降到最低。
发布于:北京市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