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章清
看着直播间里“已抢空”的标签,你着急忙慌地下单,结果第二天发现同样的商品还在卖——这感觉就像被人糊弄了一样。最近《法治日报》曝光的这种套路。主播在镜头前喊破喉咙,助手在旁边演戏催单,屏幕上飘着“最后一批”“手慢无”的字样,搞得人心里直发慌。可等真抢了,过两天回去一看,那件“抢空”的商品还好端端挂在店里。

说白了,这就是在利用买家的从众心理——大家都抢的东西,肯定差不了。但“热销”变成“演戏”,这种把戏短期或许能多卖几单,长远看却是在透支信任。消费者上一次当,就会记住这个教训。下次再看到这个主播、这个品牌,心里先打个问号。信任这东西,建立起来难,毁掉却容易得很。
直播带货本来是个好事,顾客足不出户就能挑到好东西。可一旦掺杂了这些虚假表演,整个环境就变了味。直播电商作为新兴业态,其生命力源于真实的口碑与过硬的质量。平台与监管者必须肩负起责任,对此类虚假营销行为加强甄别与惩戒,不能任其野蛮生长,玷污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。
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,在喧嚣的直播间里保持一份清醒至关重要。面对“抢空”的催促,更应依据真实需求理性判断。再热闹的直播,再紧迫的倒计时,消费选择权始终在消费者手里,别让那些精心设计的剧本,左右了判断。
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